本科教育

首页  本科教育

南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日期:2020-04-10   点击数:309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19〕5号)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聚焦“两个根本”,落实“四个回归”,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按照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建设目标

——筑牢本科教育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聚焦人才培养,坚持“以本为本”;贯彻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引领,积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围绕人才培养,全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提升教师队伍育人能力。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的氛围;建立健全多元培养机制,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深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完善专业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打造15个左右全国一流专业,15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改革课堂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力争建设1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教学条件保障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造并建设数量足够的智慧教室,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服务高水平本科教育。

——塑造本科教育质量文化。严格实施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使专业内涵发展成为各学院自觉,打造金课成为全体教师自觉,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全体学生自觉,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成为全体党政部门和教辅人员的自觉。

三、主要任务

(一)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本科教育观念更新

1.明确新时代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组织全校教职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定不移推进“四个回归”,浓郁本科教育的氛围。

(二)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2.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学校“8050计划”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把“跟进式”人才培养理念在贯彻落实到十大育人体系中,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形成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严格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打造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马工程”教材全覆盖;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和审美能力,强化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4.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评奖评优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严查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健全家校共建制度;完善朋辈帮扶、“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建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落实处级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制度;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学风建设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开展学风建设评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5.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南通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月报制度,及时发现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风险,强化师德教育。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所有教师培训的第一课,在教师入职时,聘用合同中,明确师德师风相关的责任要求;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岗位聘用、绩效定档等方面,坚持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6.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控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坚持“四个回归”、“以本为本”的理念,强化教学要求,以指导人才分类发展为关键,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目的,以实施“有效科研”为导向,牢牢把握职称评定的杠杆效应,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认定评审、破格评审通道,对教师实行分类指导,为教学为主型教师畅通职称晋升通道,为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教学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实现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7.完善聘期任务考核,积极创新人才使用体制机制。实行准聘与长聘双轨并行,逐步探索聘期任务考核量化评分机制,建立“考核有依据、结果有应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人才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一步突出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实行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同等对待,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断激发和调动学校各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8.推进教师培训常态化,促进不同学科的沟通与交流。拓展学术沙龙、教学研讨会的覆盖面,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教师发展体系,着重发挥学院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探索新教师校本培训考勤制向学分管理转变,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搭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培训、学习、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工作坊等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方法。重点围绕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在原有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双万计划”提出的课程新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新时期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教学成果的能力提升培训体系。

9.建立健全专业发展机制,推进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进一步落实《南通大学教师进修管理暂行办法》,以考核任务为抓手,强化境外研修的双语教学任务,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访学。为增进教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了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支持学院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院校合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建立学校社会实践基地。进一步落实《南通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重点推动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备案制,完善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落实学院和学校助教工作二级考核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探索青年教师助教工作考核结果的应用,对于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

10.加强教师成长环境建设,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改善硬件环境,探索制定教学实验用房二次分配政策,通过优化和改造,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绩效”来配置“资源”,真正让有限的资源服务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引才服务质量,帮助人才融入教学团队。开展一对一的“暖人心”服务,为引进人才配备联络员,让引进人才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归属感。修订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人才标准,简化引才流程,缩短工作周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厚植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土壤”,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持续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推进专业内涵发展

11.严格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严格控制每年招生专业总数在70个左右,每年新申报设置专业数一般不超过2个,各学院每年新申报设置专业一般不超过1个,原则实行“申报一个暂停一个”。落实专业预警制度,将各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办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情况与专业的招生计划挂钩。

12.引导支持一流专业建设。以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师范为目标,遴选50个左右专业实施校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三级发展,对入选专业建设点给予经费支持,打造并建成一批国内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一流专业。强化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3.全面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坚持全面启动与分步推进、优先投入与条件保障、目标约束与绩效激励三大原则,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将通过专业认证作为“双万”专业的验收标准,对通过认证及复评的专业给予奖励;力争入选全省一流师范专业示范建设基地。

(五)深化从严治教,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接行业标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坚持四年一大修,每年一小修,不断完善以价值塑造为引领、能力提升为重点、知识传授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5.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开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严格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为依据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削枝强干,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更新教学大纲;以学生为中心,分批建设30间智慧教室;制定一流课程建设办法,借鉴先进教学改革经验,倡导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推动课堂革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每年评选10门本科示范课;力争建成15门国家级金课。修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开展重点教材的建设与出版工作,加强境外教材管理,出版100部左右省重点教材,5部国家规划教材。

16.严格学习过程管理。坚持从严治教,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推进主辅修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本科生选课、本科生结业后返校修读课程、本科生课程考核、学分认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等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考评三分离”考试改革,严格过程考评,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增加开放性试题;持续杜绝“清考”;推进留级预警制度;积极实施导师制。

17.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引导推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和开设比例;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大力推动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现代技术在实践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保障学生实验实训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到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认证标准,严把选题质量关,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六)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8.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一流专业实验室条件,加大条件相对较弱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保障底配、逐步改善,最大限度保障人才培养对实验室条件的要求。整合集约资源,促进语音室、计算机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的提档升级。拓展产教融合范围和深度,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确保每个专业建有2个以上长期稳定、有效运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9.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实效;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七)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20.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与学院督导的作用,定期开展教学听评课、专项检查等,促进教学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生评价,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以数据事实为依据,加大质量监控和评价结果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绩效考核、专业动态调整中的运用,促进学校科学决策,形成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文化。

四、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

落实校党委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本科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本科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思路,加强校院两级管理的系统设计、整体实施,分步骤、有计划地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教授治学,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教学计划方案等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补齐配强校院教学管理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建立校院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挂职交流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二)强化资金保障

做好学校经费预算和使用管理,加强各类项目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价,管好、用好现有资金。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统筹财政等各种资金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优先保证本科教学运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建设经费,保持本科教学经费持续增长。

(三)强化责任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落细落实工作要求;严格过程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南通大学校长办公室                      2020年4月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