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首页  党群工作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2011-6

日期:2011-10-11   点击数:82  

 

理论学习参考

2011年第 6期)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党总支编             2011  68 

   本期学习主题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参考资料

一、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高校社科界座谈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 锦 涛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来源:《人民日报》)

 

 

高校社科界座谈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组织召开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发表讲话,八位专家学者代表高校社科界发言。现将讲话和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以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提出的四个“必须大力”的重要论述,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贡献。

  一要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上下功夫,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讲话要求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校要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第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二,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第三,要完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内容转化。

  二要在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上下功夫,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成为新阶段的迫切任务。首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本质。其次,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数量和质量、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第三,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必须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实行协同创新和开放式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三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重大现实问题上下功夫,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的使命和要求,进一步细化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的总体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号召,密切关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切实发挥党和人民事业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高校要以科研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科研评价改革,切实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影响力。

  四要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使高等教育的职能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从传承上来讲,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最基本途径,要积极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推进优秀文化向社会传播,向世界传播,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积极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和国际影响力。从创新上来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在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摒弃旧义,创立新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十分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第一,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奉献精神,并把它作为终身的信念,将一切献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幸福的伟业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第二,以“民胞物与”的仁爱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因而必须“修身”,对自己要有个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关心人民,时时爱护人民,并负有保护自然、美化生态环境的义务,这样才能与他人、社会、自然成和谐的一体,努力追求达到真善美统一的最高人生境界。第三,在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视“创新”,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中华民族为什么要不断创新,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此动力,我们才能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任何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自有其自身社会文化的内在动力。从世界历史上看,每次文化交流都成为一次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们现在在科学文化上仍然应继续不断地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把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都“拿来”,同时我们也应提倡“送去主义”,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主动地“送给”其他民族。当今,在科学文化上必须是在双向交流中才能使双方获益,得到“双赢”,使人类社会成为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对话,无疑是今后高等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

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工作和一项重要任务,非常关键和重要。他在讲话中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使我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在高等教育中应有的重要位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说到文化传承,使我联想到明清之际重要学者方以智所说的一句话:“古今以智相积。”方以智讲的“智”,其实便是我们现在说的文化。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依自然规律地进化,人类的进化主要是文化的进步,体现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教育正是人类世代间文化的传递,高等教育尤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认识了这一点,更使我们知道肩负责任的重大。胡总书记的讲话准确而且深刻地阐明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前人的文化传统不去传承,是不行的。反之,不管中国的、外国的,一律传承,泥沙俱下,结果也不可能做到创新。传承前人积累的文化,目的是创新,创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胡总书记讲话中说得极好,我们必须“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这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从十六七世纪欧洲势力东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开始接触、碰撞,特别是中国进入近代以后,每逢历史转折时期,总会出现中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包括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看待西方文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与国家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有关。多少志士仁人,尤其是教育界的前辈,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胡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作为我们的希望的青年一代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要“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这可说是对有关问题最正确的答案。

(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

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论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当今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如何抓住根本任务不放松?胡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学习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就要从时代和实践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度,认识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和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不折扣、不偏离、不动摇。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胡总书记的讲话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总书记的这些话,明确提出了具有时代化、中国化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进一步明确并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怎样培养人”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学习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要坚定不移地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提高质量的核心,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科学研究,更加注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作出有益的贡献。

(南开大学教授 逄锦聚 )

大学文科的功能与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阐释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将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责任与使命。这对大学文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不断探索和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清华大学从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出发,对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进行了宏观的功能集成,已基本形成了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思想理论与文化建设的平台、政策咨询与国家智库的平台、高层次干部培训的平台、国际交往与拓展的平台等五大平台,进一步突出了新特色,形成了新优势,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并在体制创新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同时,清华大学继承优良传统,结合当前发展的要求与特点,提出了四个贡献的发展目标与评价原则,即人才贡献、思想贡献、文化贡献与政策贡献。提出了三个“靠得住”的目标,即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能够“靠得住”的一支队伍,不枉国家的重托与人们的期望;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中“靠得住”的一支队伍,不枉社会的关注和曾经的辉煌;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成为清华大学在追求这一宏伟目标中能够“靠得住”的一支队伍,不枉大家的支持和难得的机遇。在坚持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办学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性、可能性及其实现模式,进而提出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的任务与要求,即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建设。

(清华大学副校长 谢维和)

高等教育要求真育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必须”,即必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意义重大,寓意深刻。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特别是环境污染、道德滑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不仅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发展和道德进步不是同步的。科学技术和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因素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不仅要创新科学技术,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推进文化的创新,促进道德的提升。

  胡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他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求真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学校是最高学府,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才能用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新思维武装学生,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当代社会变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教育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内容丰富、寓义深刻、意义重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很难真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不可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积极面向现实,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还要积极开展与世界的对话,在广泛吸取当今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全面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上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要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又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倡导争鸣,允许失败,形成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我们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来源:《光明日报》)